杂 2024-04-18
一
日语学久了有时候真的很想卧轨。
二
想起去年的一篇新闻,说有人卧轨了。带孩子的家长第一反应的是:我孩子会不会留下创伤。网友的反应是:站务员又要扣工资。同乘乘客的反应是:要晚点了。
我记得这件事,后来还被央视的新媒体点评过,我觉得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对于生命的逝去,诚然应该逝者安息生者勉励。但是如此理性的评价,是否有点不近人情?
三
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个物种真的很了不起,从文明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逐渐进入压迫的奴隶社会,再演化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用流血换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圣神的共产主义的探索。
我们是人类,是这个星球上目前已知的最智慧的生物。但是,我终究感觉到有点陌生。
四
知乎上有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当代的年轻人对国家前途不担忧,但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
当下,国内社会:学历贬值、学历歧视、来自清末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校园暴力、贪污腐败、阿谀奉承等等。
国外不见的好:美国的“黑命贵”、“零元购”、“lxxt”。日本的“核污水”、“鞠躬精神”。还有些曾经的西方霸主国家更不用提了,连军舰都快养不起了。
不担心国家前途,往大了说也不担心人类文明前途。但是却对自己身边的琐事无比担心,无比惧怕。
五
鲁迅先生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那时候面对压迫和社会危机,在沉默中爆发,勇于发声、积极行动、挑战现状、寻求改变,最终逐渐打破沉寂,推动社会进步。
可是我觉得有点变味。网上被三位同学打死的初中生,吊死在学校旁的那位学生,卧轨的那位青年。这算在沉默中爆发吗?我觉得多少有点荒谬。第一在于,这个社会确实需要一点变化了:需要我们关注社会个体的生存情况,而不是只是在意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推动。第二在于,好事不如赖活,虽然很反感活着,但是也不得不赞同这句话。
六
我有一位曾经的“同事”,现在已经在使用药物抑制雄性激素,也就是俗称的“药娘”。
我觉得ta还算比较幸运,虽然可能有违传统的伦理道德,至少还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些事情。
我不觉得死的比活着强,但是我希望活着能有意义,而不是整天等死。
国内国外各种意识形态、各种社会活动层出不穷,有的违法、有的合法,有的有益、甚至有的只是我们觉得只是笑话。每每看到新闻或自媒体的“零元购”、“lxxt”游行,虽然我不理解,甚至是鄙视,但是他们至少还有动力去参与。
七
日语学久了,真的挺想卧轨的。
那一年,在日本旅游,导游告诉我们说,日本人最喜欢的自杀方式是卧轨。之后学习日语,老师告诉我们,日本的社会非常的隐忍,所以导致人在死的时候,想“报复社会”,进而产生卧轨,影响成千上万人的通勤。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这确实能够吸引注意,但也仅仅是吸引注意。人们在抱怨、耻笑或毫不在意中,一条生命逝去,没换回一个更好的世界。
八
我希望以后的社会,我们能够精神饱满的迎接每一天。就像从前的电影那样,我们有信仰,我们也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