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 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保持一致)
- 周期:约365日(365日6时9分10秒)
- 速度:
- 近日点:每年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 远日点:每年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 注意:近日点、远日点的时间和夏至冬至的时间并不重合。
黄赤交角
- 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叫做黄道面。
- 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之为赤道面。
-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 度数:目前黄赤交角的角度约为23.5°。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66.5°。
地球公转的意义
-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 黄赤交角的产生,导致太阳直射点(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为90°)的移动。
-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太阳高度角90°有两次;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太阳高度角90°有一次,其余地区,全年没有太阳高度角为90°的时候。
-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值。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值。
- 如果黄赤交角变动: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区域扩大,亚热带区域减小。回归线的度数为黄赤交角度数,南北极圈的度数为90°减黄赤交角的度数。
- 记忆点:我国被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 记忆点:我国位于或部分位于热带的省级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南。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一个地方的昼长夜短,与它所在的纬线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有关。
- 赤道与晨昏线始终平分,所以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赤道上日出6:00;日落18:00)
- 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 夏至:北半球达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 冬至:北半球达到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 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越往北的地方昼越长。
-
四季的更替
-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 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φ−δ∣
,其中:H
是正午太阳高度角;φ
是观测点的纬度;δ
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太阳视运动
-
周日视运动
-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相对于固定地面的运动,表现为从东方升起,经过天顶,然后在西方落下。这一过程对应的是地球自转一圈(大约24小时)的过程。
- 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以内,周日视运动中,正午有可能太阳在正上方(太阳高度角90°)
-
太阳路径(日行迹)
- 在一天之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被称为太阳路径或日行迹,它呈现一条弧形,由日出点延伸至日落点,并在最高点达到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
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
-
随着季节变化(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太阳日出和日落的方位会发生改变。
-
在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冬半年则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春秋分日时,则接近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
春秋分日: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太阳路径:正东升、正西落。
- 北半球夏半球: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太阳路径:东北升、西北落。
- 北半球冬半球: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太阳路径:东南升、西南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