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1-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 中古时期的恩赐制度不能满足处理繁多国家事务的需求。
- 17至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党分肥制”(将官职分配给党内同僚)造成官场腐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政府行政效率。
-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够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总述
- 西方文官的概念: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负担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英国
- 英国是西方最早确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 发展:
- 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长期任职的文官:常务次官职位。
- 1855年,建立不受党派干扰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设立文官委员会进行选拔考试)
- 1870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文官制度。(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
其他国家文官制度的确立
- 1883年,美国建立了文官制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特点:
- 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 政治中立和忠实执行:文官不参与党派政治活动,保障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 职务常任和论功绩晋升:文官不受选举结果或执政党更迭的影响,长期任职,保证政策的延续执行;并且根据工作能力和业绩决定晋升,而非基于政治关系或其他非专业因素。
- 积极影响:
- 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和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 消极影响:
-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 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 文官层次越来越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易错易考重难点和对比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 重视通才教育:文官考试注重大学文化课程,提倡非专家化,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
- 实行分权管理:英国中央与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各有特色。
- 具有稳定的传统: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极少。这也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
中西方文官制度对比
- 选拔标准与教育理念: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强调道德修养和忠君爱国,而西方文官制度注重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倡通才教育。
- 政治定位:科举制度服务于封建皇权统治,西方文官制度则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秩序,保障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社会影响: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基础;西方文官制度则通过公平竞争选拔人才,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管理水平。
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对高效行政管理的需求,这与中古时期以恩赐和世袭为主的官员选拔方式产生了深刻矛盾。同时,政党分肥制引发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满也使得改革官僚体系成为必要。
中古时期的恩赐制度的特点
- 封闭性:授受双方都位于统治阶级内部;
- 时代性:由于中古时期,往往政教合一;
- 随意性:无制度化,全凭君主意志;
- 私人性: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西方文官制度对科举制度的借鉴
-
考试的某些原则:科举提倡的“公开竞争”、“多级考试”、“择优录取”等原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等观念不谋而合;
-
考核制定奖惩: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加以考核,并与其职位的晋升挂钩。西方各国实行的功绩制,即借鉴了这一原则。
-
考试科目与报考标准: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基本都规定了统一的考试科目,有着严格的报考标准。
近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的影响
-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
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确保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文官制度成为西方政治中的稳定器;
-
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