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2-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
- 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 表现:
- 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式主要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 铜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 铁器:公元前15至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替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钢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灌溉工具
- 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 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 中国东汉末年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 唐朝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桶进行灌溉。
畜牧业生产工具
- 古人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喂马。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工具
- 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使用古针缝制兽皮;
-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 汉朝时使用纺车纺纱、使用提花机织出丝织品;
-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 在古代的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陶瓷业
- 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 具体表现:
- 新时代时期晚期,许多地方采用坯车制坯
- 中国南朝时期,为了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损毁坯件,工匠们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体中。
- 南宋时期,为了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好的粘土块:支钉;
冶炼工具
- 锻打工具:包括用来熔化金属的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 铸造工具:熔化金属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劳动方式的发展
家庭农业式劳作
- 成因: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 表现:
- 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 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逐渐普及。
农业庄园式劳作
- 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体劳作,被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 表现:
-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的奴隶制庄园;
-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钨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 含义: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制作手工业产品的家庭,以及某种拥有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 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易错易考重难点和对比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特点
- 以耕作工具为主:从原始社会的石刀、石镰、耒帮到封建社会的铁犁、铁锄等,耕作工具不断演变,一直在进步。
- 不同的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如西亚乌尔王陵的铜斧头、中国的战国铁镰、俄罗斯对犁等。共同为世界文明奠定基础。
- 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在古埃及和中国,人们很早就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如春秋时的桔(jié)槔(gāo)。中国还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
- 材质:经历了由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历程。
- 动力: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铁农具变革
总述
-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铁农具变革分别发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唐宋之际以及明清时期,这三次变革均对当时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农具技术的显著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铁农具变革分别通过提高农具材质的韧性和耐磨性、改进农具设计与生产工艺、以及实现农具的低成本高效化,逐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技术革新与进步,有力地支撑了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的跃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现
- 战国至秦汉时期(提高农具材质的韧性和耐磨性):由于生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和生铁柔化技术的发明,韧性铸铁农具逐渐推广使用,成为促进农业生产第一个高潮到来的重要因素。
- 唐宋之际(改进农具设计与生产工艺):由于炒钢技术的发展和灌钢冶炼法的进步,钢刃熟铁农具逐渐推广使用,小型而壁薄的钢刃熟铁农具得以取代大型厚重农具。曲辕犁的出现与推广,成为古代中国传统耕犁成熟的标志。
- 明清时期(实现农具的低成本高效化):明代中期以后,擦生铁农具推广使用。锄、镰等小农具采用生铁淋技术,制成擦生铁农具。其制作方法简单,造价便宜,使得铁农具在制作时不需要再在刃部夹进炼好的钢条,而具有钢刃的性能。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家庭式劳作下的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
- 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促进了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的形成,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推动社会前进。
- 农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随着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益普及,社会的户口数也随之增多,国家的税收也随之增多。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 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各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
- 世代相传:由于手工业市场狭小,因而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通常“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
家庭手工业的特点
- 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 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市场交换少。
-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 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 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演变
远古居民的劳作方式
- 远古主要是刀耕火种,又称“刀耕火耨”,主要盛行于新石器时代。
农村公社与井田制
- 西周的邑、里,就是农村公社。
- 土地分配方式是井田制,以公社为单位共同耕种(公田),土地是国有的。
- 【复习】井田制:
- 井田制因其土地划分形式类似于汉字“井”字而得名。
- 理论上,土地所有权归周天子所有。
- 每一井田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公田位于中心,由所属的八家农户共同耕作,收获归贵族所有,用于缴纳赋税或提供公共事务所需。私田则是农户自家的耕地,收获归农户所有,用以维持生计。
- 农户首先完成公田的劳作任务,然后才能料理自家的私田。
- 这种制度体现了对贵族利益的优先保障,同时也强化了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
小农经济与精耕细作
-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使用和私有土地出现,似的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采取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
庄园经济与租佃关系
- 西汉初期,占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庄园不断壮大。在东汉时期发展为豪强庄园,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坞堡等。
- 宋代,租佃关系发展,人地依附明显松弛。
- 【复习】宋朝人地依附明显松弛的原因
- 相关的政策:“不抑兼并”政策:默认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赋税制度改革: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等。户籍制度调整:宋代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即佃户),客户虽无土地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迁徙和更换租佃对象。
- “不抑兼并”政策:宋朝政府实行较为宽松的土地政策,不强行抑制土地兼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佃户除了向地主缴纳实物地租外,还可以通过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获取货币收入,从而增强了经济独立性。
- 租税货币化(两税法):宋朝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租税货币化,减少了实物徭役的负担,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有利于其流动性和自主性增强。同时,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佃户可以通过货币支付地租,减少了对地主的人身服务义务。
- 社会环境变迁:唐末五代战乱频发,世家大族势力遭到削弱,原有的庄园经济和严密的社会控制体系有所松动。宋代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相对充足,这使得佃户在与地主的谈判中拥有一定的议价权,有助于改善自身地位。
- 经济思想的影响:宋代理学兴起,儒家学者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新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氛围有助于淡化身份等级意识,提高佃户的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到实际的社会关系。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 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
- 秦汉之后,官营手工业部门由专职官员进行管理。
- 明代规模缩减,中期以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民间手工业
- 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立经营的民间工商业者大量涌现,民间手工业逐渐得到发展;
- 明代中期之后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