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1-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初期阶段
- 时间:20世纪50年代
- 成果: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 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治遭到破坏。
新发展
- 时间:20世纪70-80年代
- 改革开放后,强调保障人民民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成果: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之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时间:20世纪90年代
- 提出: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加强: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 形成: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法治建设节点
- 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 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杰出代表。
- 代表人物(举例):
- 铁人王进喜;
-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 社会表现
- 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 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 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人际关系: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
改革开放后
- 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 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中共十八大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易错易考重难点和对比
“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 区别:法制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原则、方法、理念,是相对于“人治”而言,是对法制的完善和改造。
-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制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 “法治”不仅包含了法律规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侧重于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和普遍适用性,以及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遵守。而“法制”偏重于制度层面的建设和规则的制定。
“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
关系: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
-
依法治国: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
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公民的民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能够顺利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
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
立法成效明显;
-
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